今年威尼斯電影節開幕禮是放映布萊恩•德帕爾馬(Brian de Palma,港譯白賴仁狄龐馬,台譯布萊恩狄帕馬)導演的作品《黑色大麗花》(《The Black Dahlia》,港譯《艷屍案中案》,台譯《黑色大理花懸案》)能取得此崇高榮譽,大概不會差到那裡去。
戲中人在情慾糾纏中,難以抽身。果然戲一開始便有點不同凡響,畫面近乎黑白,上世紀40年代的調子一下子便建立起來,再看下去,演員造型、服裝、化妝、場景、道具都令人想起昔日的舊電影,很易看出此片製作十分認真。
疑團今天仍未解開
《The Black Dahlia》的海報,突出了前方的屍體頭像。看資料,原來該片是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拍攝,因為今天美國洛杉磯已很難回到1947年的面貌了。遠赴東歐出外景,由此可見全片拍攝相當嚴謹,幕前幕後都務求做到最好,達到美國上世紀50年代黑色電影的高峰,確是佳作。
本片不是普通的犯罪故事片,發生在1947年1月15日的這宗艷屍兇殺案,是洛杉磯歷來最多人講起的一件案,其疑團到今天仍未解開。
一位美國少年詹姆斯•艾羅伊(James Ellroy,港譯占士奧特洛,台譯艾洛伊)於1958年11歲時接觸到該案件的報道,由於他的母親剛被人殺死,他覺得該件兇案與他母親之死有相似之處,於是他便研究起犯罪故事來,後來他便成為出色偵探小說家,已有多部小說拍成電影。
他經歷很多年時間,花了大量資料搜集,寫成《黑色大麗花》,在1997年出版。編劇喬希•弗里德曼(Josh Friedman,港譯佐治費特曼,台譯喬許佛萊德曼)隨即著手把該部300多頁的小說改編成劇本,怎知搞了多年也不能開鏡。後來導演易人,轉由布萊恩•德帕爾馬當導演,重新改動劇本,戲便得以開拍。
向更高層次發展
驗屍場面,可能會令某些膽子小的不安。《黑色大麗花》不是普通的故事,布萊恩•德帕爾馬當然認真對待,他有心要回到美國黑色電影的光輝日子,男演員長長的臉孔,像是漢弗萊•博加特(Humphrey Bogart,港譯堪富利保加,台譯亨佛萊鮑磊)的樣子,而女演員造型則像勞侖•巴爾考(Lauren Bacall,港譯羅蘭比歌,台譯洛琳白考兒)和麗塔•海華斯(Rita Hayworth,港譯烈打希和芙,台譯麗泰海華絲)那樣的扮相。
本片兩位男演員喬許•哈奈特(Josh Hartnett,港譯佐殊哈尼特)和阿倫•艾克哈特(Aaron Eckhart,港譯艾朗伊克)名氣並不高,但條件好,臉長長,有可塑性,於是便可擔當本片的演出。
至於2006年美國最紅的女演員斯嘉麗•約翰遜(Scarlett Johansson,港譯施嘉莉祖安遜,台譯史嘉蕾裘韓森)在本片脫胎換骨,她再不以性感形象示人,而改以黑色電影女角的扮相出現,不單令人感覺耳目一新,更叫人相信她有心向更高層次發展。
必須一提的是本片攝影師維格莫什•齊格蒙德(Vilmos Zsigmond,台譯維莫斯席蒙)和音樂馬克•伊夏(Mark Isham)皆為高手,大家細心留意,便會發現其精彩之處。
布萊恩•德帕爾馬的苦心
Scarlett Johansson令人感覺耳目一新,更叫人相信她有心向更高層次發展。畫面細膩和樂音細微皆非偶然做出來,而是精心的安排,至於服裝,化妝、道具、場景等等細節,更處處可見。如非布萊恩•德帕爾馬執著,那些細節不會來得那麼豐富。
這個劇情複雜的故事改編成電影,不單多線發展,也多層次,不易跟隨,然而光看畫面,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到布萊恩•德帕爾馬的心意,他呈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社會景象,官商勾結、龍蛇混雜,警察貪污、道德敗壞,而他卻以二男一女的三角關係作故事骨幹,吸引觀眾看下去。
所以能否理解本片情節的來龍去脈我認為並不重要,反正原著小說作者和編劇都只是在虛構情節來解釋當年那件懸案,其實他們只為自圓其說而已。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看布萊恩•德帕爾馬的苦心,他是位受歐洲影迷尊重的美國導演,我們也應該敬重他。
這部影片很好看,如果追不到情節的話,那便留意演員的扮相、造型、場景、攝影和音樂吧!必會有收穫。
#####
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,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,公開閱讀。
[ #2006電影 #電影 ]